- 2025年11月04日
- 星期二
众所周知,自我军实施合成化改革以来,轻高机旅便成为了快速反应与灵活机动的代名词。它们以其卓越的机动能力而著称,可以在各种复杂战场环境中迅速展开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高机动性却也一直伴随着一个致命的短板,那便是防空能力的不足。许多轻高机旅虽然具备了较强的地面打击和机动作战能力,却在应对空中威胁时显得捉襟见肘。
最近,中美防长董军与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的会谈成为了焦点。在马来西亚的东盟防长扩大会上,董军向赫格塞思明确划定了三条“铁律”,这不仅是对美方的警示,更是中方在当前局势下的强硬立场。为何这次会议如此重要?因为它反映出中美之间在军事、安全合作乃至经济政策方面的微妙平衡,以及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尖锐对立。
这场交易的推动者,韩国总统李在明展现了远超外界预期的“谈判技巧”。就在会谈前几天,他还公开宣称美韩贸易谈判“症结仍存”,用拖延战术给特朗普施加压力。最终在庆州会晤中,他正式请求美方提供核燃料,理由是柴油潜艇续航不足,难以有效追踪中朝潜艇,拥有核动力潜艇还能为驻韩美军“减负”。这番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,却掩盖不住韩国潜藏30多年的核动力野心。从上世纪90年代金泳三政府时期启动相关计划,到秘密获取俄罗斯潜艇设计图纸,再到历届政府反复推进却因美方阻拦搁浅,韩国对核动力潜艇的渴望从未熄灭。
从军事战术角度来看,俄军此举无疑是对乌军的一次精准围堵。机枪火力点提供了持续而密集的火力压制,迫击炮阵地则能对乌军可能出现的聚集点进行精确打击,而无人机小组更是如同战场上的“眼睛”,实时监控着乌军的一举一动。这种多层次的火力配置,使得乌军车辆甚至单兵人员想要穿越这条封锁线,都如同闯入龙潭虎穴,会遭到持续而准确的火力打击。
能源是工业的血液,是国家经济的命脉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。过去,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主要面向欧洲这个“近水楼台”的富裕市场。但战争和随之而来的西方严厉制裁,几乎一夜之间关闭了欧洲的大门。为了维持经济生命线,俄罗斯不得不将战略目光急切转向东方,寻找能够消化其庞大能源出口的替代市场。这时,拥有巨大需求和强大购买力的中国,自然成为了首选。
正在加载中...
已加载全部内容
已经没有更多文章了

